2024年9月18日 星期三

implosion 內爆、垮塌

 發生在2023年6月18日的「泰坦」潛艇事件,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。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當時船上有5名乘客,包括駕駛。在船下潛數小時後沒有如預期的回到水面後,搜救工作就迅速展開,不過在6月22日便已經證實船已經「內爆」(implosion),船上5名人員都已喪生。

這是一起不幸的意外,不過我們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「內爆、垮塌」(implosion)這個詞。

implosion其實是從explosion(爆炸)這個詞來的。explosion源自拉丁語的explosionem,原意是「拍手趕走」,最早出現的年代是1620年,後來在1660年代後,開始有「暴力與噪音的爆發」的含意,也就是「爆炸」。

也就是說,explosion這個詞,本來是沒有字首與字尾的;但是當潛艇出現以後(潛艇在1620年由荷蘭的Cornelis Drebbel發明),可能是為了描述這類的意外事件,所以在1829年出現了implosion這個字。

因為explosion剛好前面有「ex」,看起來就像ex-這個拉丁文字首,所以有人(不知道是誰)就把ex-改成im-。im-來自於in-,意思是「在裡面」。

當in-這個字首遇到後面的字是b, m, p時,n需要改為m;所以就成了implosion了。

explosion是由內往外噴出,而implosion則是因為外界的壓力太大(如在深海的潛艇),物體因為抵抗不住壓力而往內縮,所以可以翻譯為「垮塌」(與collapse含意差不多),不過現在好像都翻譯為「內爆」。

參考文獻:

Online Etymology. Implosion, Explosion.

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。第四課。

2024年8月26日 星期一

Safari來自於史瓦希利語(Swahili)

 

Safari. 圖片作者:ChatGPT

不知道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Safari是「旅行」,不是蘋果的網路瀏覽器?

小時候聽到「Safari」這個字,總覺得充滿了異國情調,而且這個字通常都是用來講去非洲草原看動物的旅行。

最近開始在Duolingo上學史瓦希利語(Swahili),學到「旅人」這個字 msafiri,就想到,難道 Safari這個字是來自於史瓦希利語嗎?

於是就查了一下字典,結果果然 Safari這個字是來自於史瓦希利語!在史瓦希利語裡面,safari是特別用來指旅行、探險。在1890年成為英語,在英語中原來的意思是「在東非為時數週的探險」。

在這裡順便介紹一下史瓦希利語。這個語言源自於班圖語(Bantu),原本是東非一帶的史瓦希利族的人說的語言。史瓦希利族過去分布於肯亞、坦桑尼亞、莫三比克一帶。目前說史瓦希利語的人大約介於六千萬到一億五千萬之間。

根據維基百科,史瓦希利語借了不少詞從阿拉伯文(四成)、葡萄牙文、英文、德文。事實上,Safari這個字就是源於阿拉伯文的 safar,意思是旅行。

我只學了一點點史瓦希利語,但是發現史瓦希利語很多字都是m開頭!然後名詞的單複數是用開頭來區別的,像旅人 msafiri,旅人們 wasafiri。

史瓦希利語目前被訂為東非的三個官方語言之一(另外兩個是英語與法語)。我覺得學到現在,史瓦希利語最好玩的就是會問人家「你睡得好嗎?」「Umelalaje?」跟「你如何醒來?」「Umeamkaje?」,感覺他們很重視睡眠!

參考文獻:

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. Safari

Wikipedia. Swahili Language

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

官僚(bureaucracy)原來是桌子

 

圖片作者:ChatGPT

最近在看布萊恩・蘭德的《王的莊稼》,裡面提到「官僚」這個字(bureaucracy)原來的意思是「坐辦公桌統治」(rule by desks)。於是我趕快去查書!

結果發現,原來「官僚」這個字(bureaucracy)是由 bureau 與 -cracy 拼起來的。

bureau 是法文,意思是寫字桌(writing desk)或是有抽屜可以放文件的桌子(desk with drawers for papers);

-cracy 則源自於希臘文 kratia,意思是「...的權力」(power of)。

所以合起來就是「坐辦公桌統治」。

當然,這個詞是有貶意的,所以罵人官僚,對方也是會生氣的。

參考文獻:

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, Bureaucracy, Bureau.

2024年8月21日 星期三

紅毛猩猩的英文名字其實源自於馬來文

 

紅毛猩猩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紅毛猩猩(Pongo pygmaeus)是大猿的一種,目前分布的區域僅限於婆羅洲與蘇門答臘的部分區域。

由於棲地破碎化與人為獵捕,紅毛猩猩目前被列為「極度瀕危」(critically endangered)。

造成牠棲地破碎化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油棕的種植。因為棕櫚油對印尼與馬來西亞都是重要的農產品,於是企業大肆開發原始林,改種油棕。

近年來,油棕的種植已經被認為是不永續的,再加上會影響到紅毛猩猩的生存,於是棕櫚油的生產受到了許多的限制。如:歐盟在去(2023)年已經要求,未來採購的棕櫚油必須來自於非砍伐原始林的棕櫚園。

這讓棕櫚油的生產國感到許多壓力。根據《棕櫚油帝國》這本書裡面的資料所說,棕櫚油生產國無不想方設法阻礙任何形式的稽核,甚至不惜用到恐嚇、暴力等手段。而負責認證棕櫚油生產的機構「棕櫚油永續發展圓桌會議」(RSPO),雖然成立後17年間僅認證了全球19%的棕櫚油供應商,但是它也被認為並沒有發揮功能。

但是,棕櫚油生產國還是感受到極大的壓力。最近,馬來西亞政府祭出了「買棕櫚油送紅毛猩猩」的措施,但是卻引起了軒然大波。

為什麼會這樣呢?我想大家應該不難了解,造成紅毛猩猩極度瀕危的原因就是油棕園的開闢。這感覺就好像跟卡奴說,卡刷下去,我會送你多少購物金一樣。

更何況,大馬政府並沒有提到,這些要被贈送的紅毛猩猩的來源。

好,長長的前言說完了,要來說紅毛猩猩的英文名稱:orangutan。

這個字,其實是來自於馬來文的 orang (人)與 hutan (叢林)。所以,orangutan 這個字,在馬來文的意思就是「叢林中的人」。

其實這個字原本指得真的是居住在當地叢林中的原住民,後來也用來形容紅毛猩猩。

而 orangutan 這個字更早的形式是源自爪哇語的 urangutan,就是用來指紅毛猩猩。

歐洲最早出現 orangutan這個字是荷蘭醫師 Jacobus Bontius在他1631年出版的書Historiae naturalis et medicae Indiae orientalis裡面記載了馬來人認為紅毛猩猩其實會說話,只是懶得說而已。(會不會是真的?哈哈)

參考文獻:

2024/6/13。中央廣播電台。買棕櫚油送猩猩 馬來西亞擬推「猩猩外交」惹議

Wikipedia. Orangutan.

2024年8月4日 星期日

畏寒症(frigophobia)

 

圖片作者:ChatGPT

前幾天看到一個詞:畏寒症(frigophobia)。

畏寒症指得是,一個人極度的怕冷,怕冷怕到會穿很多、避免吃生冷食物,所以冰棒、冰淇淋當然是拒絕往來戶啦!

查了維基百科,裡面提到有一個研究認為,畏寒症可能跟一種心理疾病有關。這種心理疾病稱為「縮陽症」(koro),病人相信自己的性器官正在縮入體內。

而frigophobia這個字,也是由字根組成的。

前面的frig-,應該是源自於拉丁文 frigere,意思是「冷」(cold)[1];

後面的-phobia,則是源自於希臘文的 phobos,意思是「恐懼」(fear)(第十四課)。

加起來,就是「很怕冷」的意思啦!

參考文獻:

Online Etymology. frigid

2024年8月3日 星期六

土臭素(Geosmin)

 

土臭素的結構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土臭素(geosmin),是一種倍半萜(sesquiterpene),化學式是C12H22O,是由幾種藍綠菌(cyanobacteria)、放線菌(Actinomyces)合成。

雖然你可能第一次聽到這個化合物的名字,但是你一定聞過它,它就是所謂的「土味」(earthy smell)。另外,久旱逢甘霖的時候會聞到的味道,也是它。

它的英文名字geosmin,是由兩個希臘字字根拼起來的。

前面是 geō-,意思是土壤(earth)(第十九課);

後面是 osmḗ,意思是氣味(smell)(第十八課)。

所以加起來,就是「土壤的氣味」(earthy smell)。

這個名字,是由美國生化學家Nancy N. Gerber(1929–1985)與法裔美籍生物學家Hubert A. Lechevalier(1926–2015)在1965年命名的[1]。

由於只有微生物會合成土臭素,所以土臭素的存在意味著該物質可能已經被微生物所污染。也因此,我們對土臭素非常敏感,可以聞到0.006到0.01 微毫克/公升的土臭素。

最近,科學家發現了我們對土臭素的嗅覺接受器。他們使用cDNA圖書館表現出來的蛋白質進行篩選,找到了OR11A1[2]。

除了土壤裡有土臭素,有研究也發現淡水裡的土臭素濃度比海水高,這或許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淡水魚有一股「土腥味」的原因。

參考文獻:

[1] Gerber, N. N.; Lechevalier, H. A. (November 1965). "Geosmin, an earthly-smelling substance isolated from actinomycetes". Applied Microbiology. 13 (6): 935–938. doi:10.1128/am.13.6.935-938.1965

[2] Lena Ball, Tim Frey, Franziska Haag, Stephanie Frank, Sandra Hoffmann, Matthias Laska, Martin Steinhaus, Klaus Neuhaus, and Dietmar Krautwurst. 2024. Geosmin, a Food- and Water-Deteriorating Sesquiterpenoid and Ambivalent Semiochemical, Activates Evolutionary Conserved Receptor OR11A1 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  72 (28), 15865-15874 DOI: 10.1021/acs.jafc.4c01515


2024年7月16日 星期二

菌寄生植物(mycoheterotropic plants)

 

Degranvillea dermaptera。圖片來源:INPN

最近介紹了一種菌寄生植物 D. dermaptera

我們常常會很任意地用「寄生植物」(parasitic plants)來稱呼一些會依靠其他生物獲取養分的植物,但其實傳統的寄生植物是如檞寄生、菟絲子這種寄生在其他植物上的植物。

如今天要介紹的D. dermaptera,它其實是寄生在真菌上,靠真菌幫他獲取養分,所以應該稱為「菌寄生植物」(mycoheterotropic plants)。比較有名的這類植物是水晶蘭(Monotropa uniflora),臺灣也有。

菌寄生植物的英文名稱,也是許多字首與字尾拼起來的喔!而且我們都教過。

首先,myc(o)- 是源自於希臘文的mykes, myketos,意思是「真菌」(fungus)(第二十一課)

再來,heter(o)- 也是源自於希臘文,是 heteros,意思是「其他的、不同的」(other, different)(第十五課)

最後,-trophic 還是源自於希臘文,是trophe,意思是營養(nutrition)(第十八課)

這三個字首與字尾拼起來,就是「真菌異營的」,用來形容靠真菌養的生物。

圖片裡的菌寄生植物,具有退化的葉綠體,有研究團隊研究了它的葉綠體剩下多少基因,有了非常有意思的發現喔!

2024年5月13日 星期一

內攜傳播(endozoochory)

 

鼠婦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大家應該沒聽過「內攜傳播」(endozoochory)這個詞,它指得是植物傳播種子的一種形式。

要進行「內攜傳播」,植物的果實要先讓動物吞下去,經過消化道,然後等動物便便的時候,種子隨糞便排出,就完成傳播。

由於動物從進食到排遺之間,一定會移動,雖然不見得一定會跑很遠,但是只要有移動,就能幫忙植物把種子傳播到其他地方,所以這也是一種傳播方式。

例如,日本的的本土植物霞櫻(Prunus verecunda)就曾經被發現可以透過亞洲黑熊與日本貂傳播。最近還發現,水晶蘭可以被鼠婦(如圖)帶到他處。由於鼠婦只有1.5公分長,這使得鼠婦成為目前所知最小的散播種子的生物。

endozoochory這個詞,其實也是由字首與字尾拼起來的。它可以被拆成:

end(o)- + zo(o)- + -chory

其中end(o)-源自於希臘文的endon,意思是「在裡面」(第六課);

zo(o)- 源自於希臘文的zoon,意思是「動物」(第十六課);

而-chory則是chore + y(名詞字尾),chore源自希臘文的khōréō,意思是「移動、散播」(move,spread)。

三個加起來,就是「在動物的裡面傳播」的意思。

如果看Wiktionary的endozoochory,會看到它把這個詞定義為「種子靠脊椎動物攝入傳播」「Seed dispersal via ingestion by vertebrate animals (mostly birds and mammals).」,而且還特別強調大部分是鳥類與動物。

所以,最近發現鼠婦等無脊椎動物也可以進行endozoochory,可說是很重要的發現呢!

2024年5月10日 星期五

公司、群眾(company)原來是「一起吃麵包」

 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英文的company這個字,可以解釋作公司、群眾、同伴等。

但是,這個字,其實本來的意思是群眾(large crowd of people)。

更妙的是,這個字是由companis這兩個拉丁文字拼起來的。

com是「一起」(together);

panis則是「麵包」(bread);

所以company就是「鬥陣呷胖」(一起吃麵包)的意思。

民以食為天,有東西吃的時候,人群自然就會形成,所以「鬥陣呷胖」就成了「群眾」,然後開公司不也需要一群人,所以也就成了公司(這個意義在十四世紀晚期出現)。

下次誰開公司的時候,或許開張時應該大家一起吃個麵包,發思古之幽情?

參考文獻:

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

費波那契數列(Fibonacci sequence)的作者不叫做費波那契!

 

Leonardo Bigollo Pisano 。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大家都聽過大名鼎鼎的「費波那契數列」吧?就是把前兩個數字相加等於下一個,所以就是:

1,1,2,3,5,8,13,21,34...

但是,費波那契數列是誰發明的?是費波那契嗎?

答案是:是,也不是。

怎麼說呢?原來發明費波那契數列的人名叫做Leonardo Bonacci,又名Leonardo Bigollo Pisano(「來自比薩的旅行者李奧納多」之意)(1170-1240-50)。所以他的名字裡面根本沒有費波那契「Fibonacci」這個字。

這樣的話,那就是說費波納契數列不是一個叫做費波那契的人發明的。那麼,為什麼又說是呢?

原來,「費波那契」這個名稱是1838年一個義大利數學家Guglielmo Libri Carucci dalla Sommaja命名的。那麼,他為什麼不用Leonardo Pisano Bigollo的名字,卻用了Fibonacci呢?

原來,Leonardo Bigollo Pisano 的爸爸姓波納契(Bonacci),那個「費」,則是「兒子」(filius)的意思。所以,「費波那契」就是「波納契的兒子」(filius Bonacci)的意思!

不過,雖然這個數列被稱為費波那契數列,但真正第一個提出它的是六世紀的印度數學家(名字不詳)。

波納契是在自己的《計算之書》(Liber Abaci)中,提出如何計算兔子的生長速度時,用到費波那契數列的。

除了「費波那契數列」,波納契還引入了阿拉伯數字,但並未受到重視。真正開始使用阿拉伯數字,是印刷術發明之後的事情。

參考文獻:

板谷敏彥。金融的世界史。
Wikipedia. Fibonacci.

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

afafata

 

圖片來源:BBC

這是碎米與硬米的混合物,在奈及利亞稱為「Afafata」。

在過去,奈及利亞人是不吃afafata的,它們會被丟掉、或者拿去當飼料。

但是,從2023年中開始到現在,物價不停地上漲,米的價錢已經漲了超過七成;造成奈及利亞人開始吃afafata。

afafata在當地的語言的意思是「打仗」(battle),意思是煮這種米的辛苦就跟打仗差不多。

高漲的物價造成許多示威抗議,但是抗議完了肚子還是餓...

當然,這也造成了afafata的價格開始上漲,一個魚塭的主人說,他的魚之前都是吃afafata的,現在也吃不起了。

雖然奈及利亞的總統說,奈及利亞的物價還是非洲最低的,但是人民已經吃不起普通米了卻是事實。

參考文獻:

2024年1月21日 星期日

肢體發育畸形(cacomelia)

 

圖片擷取自BBC

今天看到一則BBC的新聞,提到有人在英國威爾斯西南部的彭布羅克郡(Pembrokeshire)的B&M超市外面撿到一條西班牙獵犬(spaniel)。

這條狗會被丟棄,是因為牠有六條腿,兩條前腿,四條後腿。四條後腿中的兩條是融合在一起的。初步的檢查發現,牠還有兩個陰道。

因為那兩條融合的後腿的形狀,牠被取名為Ariel(小美人魚的名字)。

看到這個新聞、看到Ariel的照片,我就想到之前曾介紹的一個疾病:肢體發育畸形(cacomelia)。

這個字,cac(o)- 是來自希臘文的 kakos ,意思是bad, evil;字源可能來自於古印歐語 (PIE)的kakka- ,原來的意思是「to defecate」(拉屎,韋氏辭典:to discharge feces from the bowels)

而-melia則是源自於希臘文的melos,意思是「肢體」(limb)。

所以組合起來的cacomelia就是「肢體發育畸形」。

話說新聞中的Ariel,後來熱心的民眾幫牠募款動手術(檢查的過程中還發現牠只有一個腎臟),目前復原情形良好。

2024年1月7日 星期日

古代的「分身」(doppelgänger):中郎虎賁

 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大家對「分身」(doppelgänger)這個詞應該都很熟悉,指得是兩個沒有親戚關係卻長得很像的人,就可以說是彼此的「分身」。

英文的這個詞doppelgänger是來自於德文,根據查詢Online Etymology Dictionary,這個詞原來帶有幽靈的意義,德文的意思是double-goer。

其實中文裡面也有個成語有一樣的含意,只是很少用,大家也就忘了:中郎虎賁。

「中郎虎賁」是怎麼來的呢?原來東漢的蔡邕(音雍)曾經做過左中郎將的官,而當時有一位勇士長得跟他特別像,所以後來的人就用「中郎虎賁」來形容兩個人面貌相似了。

例如有個叫做方回的人,就曾作詩描寫牡丹與芍藥長得像:

「可止中郎虎賁似,正堪花相相花王。」

這個成語真的很冷僻,連教育部《成語典》都沒有它。

話說,蔡邕到底長什麼樣子呢?到還真的有他的畫像:
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

為什麼要畫他張大嘴巴,他是得罪了畫師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