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生在2023年6月18日的「泰坦」潛艇事件,相信大家都記憶猶新。
圖片來源:維基百科 |
當時船上有5名乘客,包括駕駛。在船下潛數小時後沒有如預期的回到水面後,搜救工作就迅速展開,不過在6月22日便已經證實船已經「內爆」(implosion),船上5名人員都已喪生。
這是一起不幸的意外,不過我們今天要來跟大家介紹「內爆、垮塌」(implosion)這個詞。
implosion其實是從explosion(爆炸)這個詞來的。explosion源自拉丁語的explosionem,原意是「拍手趕走」,最早出現的年代是1620年,後來在1660年代後,開始有「暴力與噪音的爆發」的含意,也就是「爆炸」。
也就是說,explosion這個詞,本來是沒有字首與字尾的;但是當潛艇出現以後(潛艇在1620年由荷蘭的Cornelis Drebbel發明),可能是為了描述這類的意外事件,所以在1829年出現了implosion這個字。
因為explosion剛好前面有「ex」,看起來就像ex-這個拉丁文字首,所以有人(不知道是誰)就把ex-改成im-。im-來自於in-,意思是「在裡面」。
當in-這個字首遇到後面的字是b, m, p時,n需要改為m;所以就成了implosion了。
explosion是由內往外噴出,而implosion則是因為外界的壓力太大(如在深海的潛艇),物體因為抵抗不住壓力而往內縮,所以可以翻譯為「垮塌」(與collapse含意差不多),不過現在好像都翻譯為「內爆」。
參考文獻:
Online Etymology. Implosion, Explosion.
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。第四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