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0月24日 星期六

【慈大同學請注意:「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」期末評量】

各位慈大的同學們大家好,
因為ewant將實體考試延後到一月,為恐屆時大家已經考完期末考回家,老師打算慈大的同學先考。
時間暫訂在第十週的週五11/20下午3:30-5:30。
如有同學因為課程安排無法考試,是否可以先讓老師知道,如人數過多則我們再另行調查時間。
謝謝大家!

2015年10月21日 星期三

【認識疾病】Onchocerciasis 蟠尾絲蟲症

圖一‧蟠尾絲蟲的幼蟲。圖片來源:wiki

今年的諾貝爾生理與醫學獎除了頒給屠呦呦女士以外,還頒給了威廉‧坎貝爾(William C. Campbell)與大村智(Satoshi Ōmura)。這兩個人獲獎是因為他們發現了阿維菌素(Avermectin)。阿維菌素及其衍生物,可以有效治療蟠尾絲蟲症(onchocerciasis)與象腿病(Lymphatic filariasis)等絲蟲相關的疾病。

我們生長在台灣,對於蟠尾絲蟲症可能沒有什麼概念;不過,在因為感染導致的視力喪失中,第一位是砂眼(trachoma,一種由衣原體Chlamydia trachomatis),第二位就是蟠尾絲蟲症。

蟠尾絲蟲症是由蚋(black fly,Simulium屬)作為媒介傳染的,當雌蚋叮咬被蟠尾絲蟲感染的宿主時,蟠尾絲蟲的微絲蟲(microfilariae)就會進入蚋的消化系統,成為幼蟲。

圖二‧蟠尾絲蟲的生活史。圖片來源:wiki

幼蟲第二期與第三期會在蚋的唾腺裡出現,當蚋叮咬人時,幼蟲就隨著蚋的唾液進入人體。進入人體後幼蟲會爬到皮下組織,在那裡成熟、交配,產生微絲蟲,下次這個人被蚋叮咬時,微絲蟲再度進入蚋體內...完成生命循環。

由於蚋喜歡乾淨的水,成蟲產卵在河水裡、幼蟲都住在河流裡,被蟠尾絲蟲感染嚴重可造成視力喪失,因此蟠尾絲蟲症又有一個名字:河盲症(river blindness)。

至於蟠尾絲蟲為什麼有這麼特別的屬名 'Onchocerca' 呢?其實這個屬名也是由字首與字尾拼起來的喔!

oncho- 其實也可以寫作onc-, onch- ,它的意思是 'hook',就是鉤子。(請參考第八課(二)
cerca是由希臘文來的,在希臘文寫作 kerkos,意思是尾巴 tail

所以Onchocerca就是 'hooked tail'的意思,也就是「捲尾」,但是要寫成學名,「捲尾」總是聽來不夠專業,所以中文就翻成「蟠尾」啦!這個詞是用來形容成蟲的狀態,請看圖二的右邊的雄蟲與雌蟲,他們的尾巴是不是都有捲起來呢?

而蟠尾絲蟲病 Onchocerciasis則是把onchocerca的字尾變化,加上-iasis這個字尾。
-iasis是過程(process)的意思,可以參考第十六課(四)。所以onchocerciasis就是「(被)蟠尾絲蟲(感染)的過程」,也就是「蟠尾絲蟲病」啦!

2015年10月18日 星期日

黴漿菌(mycoplasma)與植物菌質體(phytoplasma)

黴漿菌。圖片來源:wiki
大家對黴漿菌(mycoplasma)應該都不陌生,不過對植物菌質體(phytoplasma)可能就沒那麼熟悉了。

黴漿菌中比較有名的是肺炎黴漿菌(Mycoplasma pneumoniae),會導致人類的肺炎。由於黴漿菌不具有細胞壁,所以青黴素(penicillin)這類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的抗生素對黴漿菌是沒有效果的。

黴漿菌可以是寄生(parasitic)或腐生(saprotropic),不過植物菌質體雖然也沒有細胞壁,但它們是絕對寄生生物。

被植物菌質體感染的植物,會出現光長葉子不長花的特性,稱為「花器葉化」(phyllody,如下)。
花器葉化現象。圖片來源:wiki
不過,長出來的葉子也並不完全像植物本來的葉子,所以也被稱為「葉狀體」(phyllodes)。

有意思的是,不管是黴漿菌還是植物菌質體,其實都是幾個字首與字尾拼出來的呢!

myc(o)- 是真菌(fungus)的意思(請參考第二十一課),而-plasma是「形狀」(form)的意思(請參考第七課(一))。為什麼會把它取名為mycoplasma,是Albert Bernhard Frank在1889年觀察植物被類似真菌的生物感染後產生的型態,從而取的名字。

而植物菌質體則晚了快兩百年才在日本被發現。由於型態類似黴漿菌,但是是植物的病原菌,所以就把myc(o)-給換成了phyt(o)-囉!phyt(o)-這個字首是「植物」的意思(請參考第十九課(一))。

而植物菌質體感染後所產生的葉狀體 phyllodes,它的字首就不需要再重複一次了吧!至於字尾則也是「形狀」的意思(由-oid而來),然後「花器綠化」(phyllody)則是將葉狀體的字尾進行變化來描述「性質、行為、事物、人」等的名詞變化呢!

2015年10月10日 星期六

感言,也是序言。

這張照片裡的圖表,是為了發表在FB專門製作的。
因為要貼的補充資料不斷生長,
為了怕忘記只好做個表。
photo credit: 老葉

課程即將在下週五結束了。

當初只是想把自己的學習經驗跟大家分享,所以開了這門課程。 從許多年前開始上「生物英文」起,我就堅持要教字首(prefix)、字尾(suffix,據說翻成字尾是比較正確的),而不是教文獻的閱讀。 為什麼?因為文獻閱讀不應該放在大一來教,一方面先備知識不足,另一方面我並不是英文老師,因此我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文獻閱讀上。

在大學時代,一開始打開原文書,最頭痛的還不是句子的結構,而是那些專有名詞。那些專有名詞有如校園道路的「麵包」,讓閱讀原文書的人頭痛不已。而且有些字又臭又長,在當時還沒有網路、也沒有翻譯機的時代,就只能夠一個一個字的查醫用字典。

但是,隨著一個一個字的查下去,發現很多字其實都有類似的字首、字尾,有些甚至連中間的部分都因為一再地出現而覺得似曾相識。後來才知道,原來那些一再出現的部分,就是所謂的字根(root)---以字首或字尾的型態出現。而這些字根其實幾乎都是從拉丁文、希臘文而來。

還記得當時的我在想:為什麼沒人教我們怎麼樣有系統的去認識這些「咒語」一樣的字?

於是在多年前,一開始被賦予教授「生物英文」時,我即堅持要教字首與字尾。但是要把字首與字尾教得有趣,而不是如字典後面的圖表一樣令人望而生畏,這中間花了我許多年的心力。

最後,在今年教育部開始大力推動「磨課師」(MOOCs)時,我鼓起勇氣,加入另外四位老師的行列,跟大家一起申請。

申請通過後,由於課程設定為高三升大一的先修課程,於是我的課程成為慈大打頭陣的線上課程,在7/28正式上線。

上線前後許多事務紛至沓來,包括影片的錄製(還要重新學軟體)、教材的準備、與教學助理之間的溝通、網路平台的暢通與否、以及與學員之間的互動是否能及時等等,在在都考驗著我繃緊的神經。只能說,我度過了一個很忙的暑假!

不過,在大家鼎力相助下,課程也順利的走向終點。在此時寫下這篇文字,心裡不知為何有些感傷;雖然課程還會再開,但是第一次開設的感覺,以後大概也不會再有...或許是這樣吧!

原先只是把自己的學習經驗公開,卻沒想到上線後得到許多迴響;在此也感恩許多在線上素未謀面的學生,你們的支持,讓我覺得倍加溫暖,也讓我決定要將這門課程的內容出版成書。

如果一切順利,希望「有邊讀邊學生物英文」可以在明年跟大家見面。在此,先跟所有參與這門課程的同仁、同學們說聲感謝。沒有你們,這門課不可能成真。你們或許不知道這門課從開始有構想到正式上線醞釀了多久,但我卻是十年寒窗,點滴在心。

最後再次感謝大家!

2015年10月5日 星期一

苯(benzene)與苯甲酸(benzoic acid)

苯與苯甲酸,其實沒有字首與字根可以學;不過還是把它放在這裡,因為他們倆的名字有個有趣的故事。
苯甲酸。圖片來源:wiki

苯甲酸又名安息香酸,因為它最初是由安息香樹脂中乾餾得來。在1556年,諾斯特拉達姆士(Nostradamus)以安息香樹脂(benzoin resin)乾餾取得了苯甲酸。苯甲酸的名字benzoic acid,就是從安息香樹脂得來的。

安息香樹脂。圖片來源:wiki

但是苯的發現則幾乎比苯甲酸晚了三百年。第一個發現苯的人,是法拉第(Michael Faraday)。1825年,他從合成照明氣體(illuminating gas)後留下的油油的殘漬中分離出苯,但當時他沒有正式為它命名。到了1833年,米切利希(Eilhard Mitscherlich)這位德國化學家用苯甲酸與石灰(lime,氧化鈣)蒸餾得到苯。因為他從苯甲酸得到了苯,所以他用了benzin這個字來命名。轉成英文,就成了benzene。

雖然benzene這個字不是字首也不是字根,不過因為benzene、benzoic acid與benzoin resin之間的有趣的故事,想要跟大家介紹一下。

苯甲酸除了是聲名狼籍的防腐劑以外,其實因為它可以抑制真菌、酵母菌、細菌的生長,在醫療上的用途也很多。例如香港腳(athlete's foot)的藥膏裡面就含有苯甲酸喔!苯甲酸作為防腐劑,一般用量是0.05%-0.1%,也就是每公斤0.5克到1克。它不可以使用在麵條中,最近(2015/10/2)高雄查獲的陽春麵條含有苯甲酸2.650g/kg,不但是違法使用,用量也已經遠超過許可在其他食物中的最大劑量了。